
在广阔的海面上,狂风吹拂,乌云在空中聚集。海燕穿越乌云与大海之间,像一道黑色的闪电,骄傲地飞翔……
这是一首许多人耳熟能详的散文诗,它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的英勇与无畏,是一首对沙俄腐朽统治的控诉,也是预言革命必将胜利的宣言。这就是高尔基创作的《海燕》,在列宁口中,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斗号角和赞歌。
1901年,高尔基加入了反抗沙皇政府暴政的队伍。他拿起笔当武器,用文字揭露反动势力的罪行,塑造了海燕这一象征着反抗、不屈和勇敢的形象。这不仅代表着他对沙皇暴政的反抗,也体现了他本人的坚强个性。
在经历了许多革命者被捕和流放的惨痛后,高尔基与布尔什维克党创始人列宁结识,两人志同道合,成为朋友。列宁邀请高尔基用他的笔为无产阶级的事业服务,为俄罗斯人民的解放而战。高尔基毫不犹豫地投身于俄罗斯的革命事业。
展开剩余80%1906年,高尔基前往美国宣传革命并筹集资金,他在这期间创作了剧本《敌人》和长篇小说《母亲》,这些作品成为俄罗斯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之作,并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。
然而,革命胜利后,高尔基与列宁产生了分歧。苏俄政府为了清除国内敌人,采取了极端的手段,进行无差别的逮捕和镇压。高尔基对这种暴力、不人道的行为深感失望,并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公开批评列宁和苏俄政府。他写道:
“布尔什维克正在毁掉我的祖国,列宁为了自己的实验让人民受苦,他在十月革命中煽动的仇恨和恶意,以及现在对人民肆意妄为的逮捕行动,都会让我们的民族陷入不幸,最终摧毁俄罗斯文化的根基。”
这篇文章发表于1920年上半年,标志着高尔基与列宁的关系彻底破裂。虽然列宁并未回应高尔基的批评,他理解高尔基的立场,并选择冷处理。然而,这种冷漠的态度只让高尔基的愤怒更加剧烈,他不断写信给列宁,表达不满、困惑与痛惜,但所有的信件都如同石沉大海。
1921年,经过长时间没有回应的单方面抗争后,高尔基心灰意冷,决定以去意大利养病为由离开俄罗斯。这一走便是七年,而列宁也知道高尔基终究会回国,因为他无处可去。
列宁容忍高尔基的原因,除了他们多年的战友情谊外,还因为他看透了高尔基作为文人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的天真与软弱。革命初期的苏俄面临着内外夹击的困境,列宁并没有时间去理会那些知识分子的批评。在他看来,这不过是文人无病呻吟而已。因此,尽管高尔基的言论带来了负面影响,列宁也没有采取行动,只是默默看着这位曾经不屈的“海燕”带着愤怒离开。
从1921年到1928年,高尔基在西欧度过了七年时光,大部分时间住在意大利的索伦托。这一时期是他创作的黄金岁月,他的自传三部曲便是在此期间发表的,世界文学界的地位也进一步提升。然而,和其他流亡西欧的俄国知识分子不同,高尔基曾加入布尔什维克党,切断了与俄国旧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关系。即便他与列宁决裂,谁又能保证他不是苏俄派来的间谍呢?因此,无论是西欧的本土知识分子,还是那些从俄国流亡来的文人,都对高尔基保持距离,拒绝接纳他。更糟糕的是,意大利政府还派了两个厨子来“照顾”他,实际上是为了监视他。
孤立与排挤让高尔基的精神和身体都变得疲惫不堪,他开始想念自己的祖国,渴望回到家园。但此时列宁已经去世,谁还愿意接纳他呢?高尔基心中充满痛苦。
然而,命运在1928年给了高尔基一个转机。在意大利的绝望日子里,高尔基遇到了新的“知音”,即苏联的新领导人——斯大林。
斯大林通过巧妙的手段在苏联掌握了最高权力。在这一过程中,他不仅消除了政敌,还开始注重自己的形象管理。为了塑造自己的形象,斯大林需要一位文人来为他歌功颂德,而高尔基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。于是,斯大林动用了各种手段,呼吁全苏联人民给远在意大利的高尔基写信,恳请他回国。政府为他准备了最优待的待遇,包括豪华别墅、专用司机和警卫等,甚至承诺如果他不适应苏联生活,可以随时离开。
60岁的高尔基在斯大林的热情招呼下终于回到了俄罗斯。1928年5月28日,他以英雄般的姿态回到家乡,迎接他的有苏联的高级领导人,场面隆重非凡。在盛大的欢迎仪式后,斯大林兑现了部分承诺,提供了极为奢华的生活条件。
然而,高尔基知道,从他接受斯大林的邀请开始,他的身份就发生了变化。他不再是那个自由的“海燕”,而是变成了为斯大林歌功颂德的“宫廷夜莺”。斯大林让他首先为苏联的劳改营事件洗白。面对外界的批评,高尔基撰写了长篇报告《苏联游记》,其中包括为劳改营辩护的篇章,声称犯人们的生活良好,改造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高尔基在为苏联辩护的过程中,已经无法回避自己背离初衷的事实。曾经那个捍卫人道主义的文坛巨匠,曾经批判沙皇暴行的勇敢斗士,如今却成为了斯大林政权的代言人。
1932年,高尔基在《真理报》称斯大林为“我们的领袖”,并将他誉为“列宁最忠诚的学生”。随后,他进一步为斯大林加冕,称他为“列宁的继承人”,并大力宣传斯大林的伟大。斯大林也回报了高尔基的忠诚,授予他“列宁勋章”,并任命他为苏联作家协会的第一任主席。
在斯大林的支持下,高尔基走到了人生的巅峰。然而,随着健康的恶化,他于1935年因病重而提出前往欧洲治疗,但斯大林拒绝了他的请求。高尔基意识到,自己已经无法脱离斯大林的掌控,尽管当初斯大林承诺过,如果他不适应,可以随时离开。
病床上的高尔基,目光望向窗外,看到枝头的小鸟飞翔,心中又是如何感想,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。
发布于:天津市线上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